-
时到成都,乐山把“老工业”翻成了“新引擎”。
烟囱不冒黑烟,通威的晶硅产能全球领跑,岷江水质从Ⅳ类跃到Ⅱ类,绿岸工程让绿树蛙重新出镜。
这些动作不是孤立的环保秀,而是一场系统升级:重资产城市用新能源把GDP的“碳”字抹掉,用数字治理把公共服务的“慢”字删掉。
逻辑链清晰——先治环境,再引产业,最后做流量。
结果是旅游收入破千亿,民宿淡季满房;92%县域居民就地看病;犍为茉莉带动十万农户。
关键点在节奏。
乐山没有一口气砸钱造新城,而是把钢厂、光伏园、民宿、传感器、远程医疗切成模块,像拼乐高一样逐年卡位。
每完成一块,立刻用交通、电商、数据链把收益放大,形成滚雪球。
这种“小步快跑”的打法,对想转型的二三线城市极具复制价值:先找到一条能赚钱的绿色产业链,再用数字化把空间和时间压缩,最后把文化做成溢价。
问题来了:如果一小时圈扩大到重庆、西安,乐山还能保持独特吸引力吗?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