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基层的号召,充分发挥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功能,切实增强青年学子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自各高校的三下乡团队于今年暑期走进我市,本期让我们走近华中科技大学“喻竹计划”四川乐山实践队,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志愿风采吧
8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喻竹计划”四川乐山实践队走进乐山市大佛街道龙泓路社区“童伴之家”,以“铭记历史,童心向党”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服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讲、看、玩、唱、写”五位一体的形式,为社区2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了沉浸式红色教育服务,既丰富了社区儿童服务内容,也为高校团队参与社区治理探索了实践路径。
精准对接需求,让红色落地生根
龙泓路社区“童伴之家”作为社区留守儿童课后托管与成长服务的核心平台,长期面临“教育资源单一、主题活动不足”的治理痛点。实践队前期通过与社区社工座谈等调研方式,了解到多数儿童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停留在碎片化层面,且缺乏系统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
实践队以“历史科普+情感共鸣”为核心,打造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专题活动。筹备期间,团队紧扣“适龄化、互动化、生活化”原则:从抗战历史中提炼“儿童可理解”的知识点,创新融入动画、歌曲、手工等儿童喜爱的形式,避免传统宣讲的枯燥感;还与社区共同协调活动场地,准备了小红旗、爱国主题纪念贴纸、纪念卡等物资,确保活动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多维互动体验,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9月3日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吗?”活动伊始,实践队队员龚升林以亲切的提问开场,用生动的语言将孩子们带入80年前的历史长河。“希望今天的课堂,能在你们心里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简单的话语,瞬间拉近了历史与童心的距离。
在历史科普宣讲环节,队员黎璐瑶精心挑选了四个抗战历史切入点展开介绍,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展示以及声情并茂的提问互动,向同学们讲授抗战时间线等相关内容。孩子们深受感触,在讲解下频频举手提问。
为让历史更加鲜活,队员段琳杉特别选取了广受儿童喜爱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动画短片。当视频中“种花家”的兔子们为保卫家园奋不顾身时,不少孩子受到触动。
随后的问答互动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主持人王睿哲将精心准备的抗战历史小知识进行现场提问,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答对者获得爱国主题的纪念贴纸和小挂件。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在队员潘鑫鹤的带领下,清澈的童声回荡在活动室。孩子们挥舞着小红旗,与志愿者们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纯真的笑脸与鲜红的国旗相映成辉。
活动尾声,孩子们在纪念卡上写下对祖国的祝福。一张张纪念卡上,既有“祝祖国越来越强大”的工整字迹,也有“中国”字样的稚嫩涂鸦,还有“我要好好学习保护祖国”的朴素愿望,每一笔都承载着孩子们对祖国最纯真的爱。最后,全体人员手持小红旗与纪念卡合影,镜头定格下这温暖而有意义的瞬间。
多方收获成长,让实践价值“持续延伸”
活动结束后,一名留守儿童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知道了很多保护我们的英雄,以后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保卫祖国。”这种认知的提升与情感的萌芽,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了正向的价值基础。
龙泓路社区将本次活动纳入“暑期儿童成长计划”,社区负责老师李娇感慨道:“高校团队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新的服务思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做教育,这为我们后续开展主题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也填补了社区爱国主义教育的空白。”
本次活动是华中科技大学“喻竹计划”实践队参与社区治理的一次有益尝试。未来,团队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进一步探索“高校服务社区”的长效路径,通过“实践队+社团接力”等模式,将“短期实践”转化为“可持续参与”,让红色基因在社区沃土中持续传承,用青春力量助力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编 辑:代沅蓉(实习)
一审一校:李蒙希、段 蕊、王美林、田靖塬
二审二校:杜寿松
三审三校:唐龙坤
供 稿:华中科技大学
点分享
点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