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基层的号召,充分发挥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功能,切实增强青年学子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自各高校的三下乡团队于今年暑期走进我市,本期让我们走近乐山师范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化学学院“三线寻踪・嘉峨记忆”爱国教育实践团,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志愿风采吧
7月下旬,乐山师范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化学学院“三线寻踪・嘉峨记忆”爱国教育实践团踏上嘉峨大地。四天时间里,师生们深入工业遗址、探访智能车间、对话行业泰斗,在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峥嵘岁月与创新浪潮中,聆听历史回响,感悟三线精神的磅礴伟力。



739厂遗址,触摸半世纪奋斗印记
峨眉山脚的739厂——峨嵋半导体材料厂遗址,这座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材料摇篮”的老厂,红色砖墙斑驳依旧,纵横交错的金属管道如岁月血管静静延伸,老车间水泥地上深浅不一的脚印,诉说着半个世纪前的创业传奇。


师生们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残痕前,深刻探寻“三线建设者如何在荒坡上筑起工业根基”的答案。思想的碰撞让“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三线精神内核愈发清晰。离厂时,全体成员向老厂房遗址行注目礼,在锈迹斑斑的生产设备前驻足沉思,将当年建设者的奋斗身影与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紧紧相连。

白发初心间,聆听三线建设者科研报国故事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实践团全体成员来到“峨半家园”,拜访多晶硅研发专家黎展荣教授。师生们与这位中国光伏“播种者”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他讲述与硅材料相伴一生的故事。
“没有现成经验,我们就‘土法上马’,用最基础的设备一点点摸索。”黎老谈及当年攻关提纯技术时,指节因激动泛起潮红。改革开放后,他敏锐转向太阳能级多晶硅研发,他带领团队——目标是把纯度从99.9999999%9个9降到6个9,大幅降低生产成本;2001年退休返聘后,又为千吨级多晶硅项目设计洁净方案,助力中国成为世界第四个拥有该级别工厂的国家。大家在黎老的讲解下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科研人的执着与坚守。


如今,黎老虽已年迈,但谈及硅材料研究时,他眼中始终闪烁着热忱的光芒,话语间满是对这一领域的深耕情怀;同时更殷切勉励乐山师范学院材料专业的同学们,要真正以热爱锚定专业方向,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需求,在深耕细作中践行科研报国的初心。
智能车间里,见证中国智造的创新传承


踏寻着历史的足迹,师生们来到位于夹江县的东方电气(乐山)峨半高纯材料有限公司。现代化车间里,真空设备闪烁金属光泽,智能系统实时监测高温合金精密铸造,每批次产品纯度高度一致。“从硅材料纯度控制到高端合金成分优化,‘成分-结构-性能’的探索一脉相承。”综合部部长杨武勇带领师生参观时介绍,企业近年在锗、镓提纯工艺上持续突破,为国产高精尖材料自主可控筑牢根基。
离厂时,实践团成员凝视着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写的“大力发展材料科学”寄语,那遒劲字迹间跃动的三线星火,正顺着青年掌心的温度,熔铸成新时代的创新火炬。传承从非复刻往昔,是让奋斗基因在时代浪潮中焕新。从739厂到智能工厂,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创新,半导体工业的每步跨越,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自强不息和辛勤汗水。


奋斗再接力,接续三线星火的时代新篇
在这段行走嘉峨的旅程中,乐山师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青年学子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刻体会到“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创新,前辈们用坚守诠释‘自主可控’的中国制造分量。”大家纷纷立志用专业知识为新能源材料未来写“青春答卷”。
回到学校后,团队计划整理《乐山半导体发展简史报告》,用老照片配文字的形式还原建厂场景,用短视频记录遗址现状,将“三线先辈的青春奉献”与“当代学子的专业追求”并置讨论。同时,实践团面向2025年入学的新生开设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报告,让化工专业同学进一步体会“三线建设者”的坚守和传承,进一步领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
编 辑:程 丹、江沅红(实习)
一审一校:李蒙希 、段 蕊 、王美林
二审二校:杜寿松
三审三校:唐龙坤
供 稿:乐山师范学院

点分享

点收藏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