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梨王之乡
![]()
和眉山要不要合并这几天被顶上热搜,导火索是一份挂着“收缩型城市”标签的名单,不少本地网友说看得心里拔凉,名字仿佛被盖章退赛,但细看评论区,真正的焦虑并不在地名,而是被成都一口气“截胡”的年轻人和存款.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94万,十年净增500多万,而乐山、眉山同期一个掉了近6万,一个几乎原地踏步,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也佐证这一点,四川省教育厅统计,近七成应届生的首选就是成都,所谓“巨大引力场”并非调侃.
人往高处走,城市也一样,中心抢人抢资金,周边只能抢剩下的注意力,乐山喊“世界文化遗产”,眉山秀“苏东坡老家”,景点流量拉满却难换产业增量,外资项目大多先落在天府新区,人才政策跟着高薪职位走,县域补贴再甜也拦不住青年拖着行李进二环.
于是有人干脆抛出“大合并”方案,说换块牌子就能逆转命运,听起来像把游戏号迁服,但行政区划可不是随手改ID,国家统计局的基准口径、财政划分、环评审批,层层都是硬杠杠,真要合,光是债务清算就够两市财政局头大.
况且合并也解不了核心症结,交通半径决定通勤和消费半径,企业选址看的是产业集群,不是城市昵称,没有更优质的岗位和公共服务,年轻人一样早八坐高铁进城,晚上十点刷短视频吐槽自己“卧城”宿命.
乐山眉山想要留人,比拼的终归是教育资源、医疗半径、产业梯队,比如今年乐山高新区引进的500千伏超高压变压器项目,再小也算是新苗,可否撑出更长的产业链,才是下一轮人口流向的变量.
最终还是那句大实话,老百姓不关心行政卷轴怎么画,只在意楼下有菜场、孩子有学上、老人有床位,如果这些能在本地兑现,谁又愿意天天卡在成渝高速,下一步值得盯紧的,不是谁跟谁组团,而是能不能把留不住的机会拉回来.